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行两场对接会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行两场对接会
深海掘金 蓝碳增汇
9月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蓝色宝藏—海洋矿产勘查开发对接会举行。(记者刘笑笑报道)
9月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蓝色宝藏——海洋矿产勘查开发对接会和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举行。
全球海洋矿产领域院士、权威专家、国际组织及行业代表等齐聚“蓝色宝藏——海洋矿产勘查开发对接会”,围绕深海多金属矿产勘查与开采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探装备等前沿领域深入交流。
海底是资源的富矿,而向海要矿,必须掌握核心勘探与开发技术。在先进技术与装备推介环节,深海表生矿产高效精准探测、海洋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探测等全球海洋矿产资源领域最前沿技术与装备亮相。
“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6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站,填补了我国深海电磁探测空白,我国成为第四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海域进行海洋电磁场测量和研究能力的国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予国介绍,海洋电磁探测技术可以用于海洋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勘探,也可以用于海洋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研究。目前,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国家“极低频探地工程”、深远海地球物理调查、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已发现石油、天然气、煤、金、稀土等矿产资源,2024年实现海洋矿业增加值208亿元,在国内居首。作为山东下海找矿的重要力量,省煤田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范宇新说,依托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省煤田地质局深入开展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在海洋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勘查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海底煤田。同时,完成海洋碳汇调查、海岛综合调查、海砂和锆石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及“以碳为主线、从源到汇”蓝碳调查研究体系,沙滩保护修复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上,《中国蓝碳蓝皮书2025》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过去10多年来,我国蓝碳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呈显著增长趋势,2023年达3.96亿吨,较2010年增长了约32%。
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介绍,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是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不仅能够长期固定和储存来自大气和海洋的碳,还可以调控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与“绿碳”相比,“蓝碳”的固碳效率更高,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对于山东蓝碳的发展前景,我充满信心。”李建平说,山东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盐沼和海草床,同时在很多藻类、贝类的养殖过程中,也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目前,全球蓝碳工作才刚刚起步,建议山东加快布局,在壮大海洋经济的同时,拓展蓝碳发展空间。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张忠德 张文婷 刘童)